欢迎光临大连股权交易中心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新政策!强保障!给力大连产业发展
时间:2024-02-21 21:43

2月21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助力新时代‘两先区’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主题是:政策供给、要素保障,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邀请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叶景岩,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蒋行海,大连市金融发展局二级巡视员谭淑萍,大连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秦强,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贾冰凌,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夏宏杰介绍有关工作情况。

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叶景岩


“以诚立市、以信筑城”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走深走实
大连市信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工作部署,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深走实,在夯实信用数据基础、提升信用监管质效、拓展信用应用领域等重点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以诚立市、以信筑城”的主旋律在滨城唱响。
 
夯实信息归集基础
筑牢数据价值根基

持续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实行信用信息目录管理、动态更新,归集纳税、五险一金、水电气等各类信用信息数据超百亿条,全国领先,为充分释放信用应用价值提供数据支撑。
持续优化信用平台建设,开发信用综合服务、跨部门联合奖惩等业务系统,实现横向与市级21个相关业务系统,纵向与国家、省级信用平台互联互通,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有力保障。


发挥信用机制作用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

 
积极探索运用信用理念和方式解决审批和监管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信用服务与信用监管双轮驱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一是全面实行信用承诺制,我市已设置告知承诺事项321个、容缺受理事项1148个,公示各类信用承诺书近320万份,信用承诺应用领域已覆盖到基层治理、行业监管、审批服务和惠民便企等多个方面,通过当事人签署信用承诺书,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事时间,更好地实现了“立马就办”“容缺受理”和“轻微免罚”,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使守信主体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在2023年国家组织的信用承诺案例评选活动中,我市多个应用案例获评优秀。

二是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出台《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管理规范》,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信用评价模型,对市场主体划分信用等级,每周更新评价结果,供行业主管部门参考。截至目前,已应用于食品经营、农业养殖、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减少对诚信企业干扰,提升监管效能。


提升政务诚信水平
厚植守信营商沃土
始终将政务诚信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不断打造勤政高效的政务环境,增强企业来连投资信心。

一是着力推动政府履约践诺,出台了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着力解决“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中小企业欠款、不执行生效判决等政务失信问题,提升政府部门诚信意识。

二是完善政府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惩戒机制,明确政务严重失信认定单位、程序和惩戒措施,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

三是推行信用核查制度,将个人信用记录作为公务员录用、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2023年度,累计开展公务员信用核查3461次,查询公职人员超5万人次。


深化信用惠民便企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深挖信用惠民便企着力点,探索创新信用应用场景,推动信用在金融、个税、文旅、医疗等社会民生领域有效实践。

一是打造特色“信易贷”服务体系。搭建信易贷基础平台,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融合应用机制,依托联合建模,打造“工信e贷”等全国样板产品,为企业精准画像,一站授信,提升企业信用融资便捷度。截至目前,平台入驻金融机构41家,中小微企业超20万家,助力金融机构累计放款410亿元。大连市创新“信易贷”模式,在全国现场会交流经验并推广。

二是服务民生重点领域。

● 在医疗领域,扩大实施“信用+医疗”项目,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住院免押金等多种就医服务。

● 在税务领域,组织10部门签署发布《个人所得税诚信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建立个税信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完善联合奖惩制度,积极引导纳税人诚信纳税。

● 在文旅市场领域,围绕旅行社、星级饭店、导游等7类市场主体创新开展信用品牌认定工作,提升全市文旅行业诚信意识,为游客带来较高的文旅体验。

● 在农业农村领域,全面推进“整村授信”,健全涉农信息征集和信用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让更多农村产业享受守信便利和优惠,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 在电信诈骗领域,在全国首创公安、信用、金融部门电诈信息共享机制,累计核验近64万人次,限制涉诈人员760余人次。


下一步,大连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信用工作总体部署和统筹推进,着力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以有益的信用实践深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紧密围绕《提升清单》,重点推动政务诚信建设,坚决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政策不兑现等行为,着力打造诚信投资环境,夯实“诚信大连”根基。

二是以有效的信用监管服务治理能力提升。
重点围绕构建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机制,将信用理念融入行政审批、行业监管全过程,打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是以广泛的信用应用服务人民幸福生活。
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增强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对接,助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聚焦民生热点领域,打造品牌化信用应用项目,不断释放信用红利,让信用元素为市民生活、企业成长和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积极变化。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蒋行海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日益凸显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市科技局锚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高能级平台加速布局,关键核心难题不断突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以打造高能级

科创平台为支点

奋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一是顶尖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英歌石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主体完工,首批235个细分领域实验室确定入驻,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5个,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二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新进展。倾力打造辽宁滨海实验室和黄海实验室科技体制改革特区,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340余人,与4家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出台《关于支持大连实验室建设若干政策》,大连凌水湾实验室、金石湾实验室完成法人注册、挂牌运行,着力在海洋科技、生命健康领域打造新的创新增长极。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提升。制定《大连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方案》,新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平台46个,新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9个,全市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规模突破550家。



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

创新活力

一是全方位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大连市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实施方案》,强化企业梯次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4家,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093家,新备案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446家。

二是多维度支持企业创新。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实施市“揭榜挂帅”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0余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40余个。支持企业承担省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37项,争取上级资金到位2.48亿元。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支持高新区拓展创新积分应用场景,健全科技企业债权融资机制。加大企业科技人才扶持力度,市科技人才专项中企业人才承担项目比重达到40%。

三是深层次推动集群发展。出台《大连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组建省创新联合体2家,培育省级产学研联盟220余家,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以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为手段

加快构建开放共享创新格局

一是多渠道谋合作。成功举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和产学研科技成果对接大会,对我市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集中推介,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搭平台聚资源。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能力建设,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全年新获批国家级孵化平台2家,全市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平台达到107家。

三是强赋能促转化。制定实施《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落实成果联合挖掘、寻找市场主体等9项重点工作任务。修订《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综合采取普惠性后补助、重大项目遴选奖励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予以支持。建设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新建市级以上中试基地12家,培养技术转移人才204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8.4%。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省和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的工作部署,聚焦科技创新主体关切的热点问题,切实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提高政务服务质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全力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洁净能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征集企业创新需求,梳理凝练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和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并积极推荐我市企业申报承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全方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深入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对科技型企业持续跟踪、全面培育、重点扶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联盟和创新联合体,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着力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深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能级,推广概念验证中心,完善“高校院所+科技园区”转化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围绕重点行业实施应用场景创新示范,深入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活动,实现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示范应用。

四是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

完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众创空间,推进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推广一站式双创街区“大连硅巷”,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建立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机制,深入开展科技企业金融对接专项行动,综合运用“贷、投、保、担”等金融资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

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市本级科技经费进一步向企业倾斜;按照“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补助方式,对“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后给予最高20%的事前补助;开展科技人才项目先行补贴政策试点,对青年科技之星先行补贴。

大连市金融发展局二级巡视员 谭淑萍

以“真金白银”

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一年来,市金融发展局会同金融管理部门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指导金融机构强化金融要素保障,积极响应民营小微企业诉求,精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以“真金白银”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在信贷支持上见真章

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融资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针对民营企业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会同金融监管部门专门制定指导意见,加大监管考核、监测和推动力度。

指导各银行业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组织开展“万家小微成长计划”,举办“政银企担”项目、产品联合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发布大连市2024年金融产品服务手册,切实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截至2023年末

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41.2亿元,比年初增加141.4亿元,同比增长20.2%。

在减费让利上求实效

指导金融机构坚持“保本微利”原则,持续向小微企业减费让利。兑现涉农法人金融机构优惠农户贷款奖励230.2万元,降低农户融资成本,有力支持我市乡村振兴。推动金普新区和高新园区落实首贷贴息政策,2023年补贴企业99家,贴息252.8万元,有效撬动信贷投放。

强化“商票通”“绿票通”“科票通”“自贸通”“链链通”再贴现业务,指导银行业机构落实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政策,清理精简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为民营小微企业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2023年

全市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0.7亿元,同比增长83.7%,惠及市场主体4223户;全市新发放人民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超过14亿元。

在助企纾困上出实招

充分发挥债委会、联合授信机制帮扶困难企业积极作用,防止针对民营企业“一刀切”式的压贷、抽贷、断贷,多渠道引入纾困资金,积极支持我市大、中型民营企业化解债务风险。

聚焦近几年资金周转困难的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外贸等领域市场主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其合理金融需求,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后资金接续工作,促进稳就业、稳消费,支持经济复苏。2023年,对7169户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累放金额332.6亿元,余额增速7.8%。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在扩大直接融资上下真功

充分发挥三大证券交易所大连服务基地作用,加大培训走访对接力度,做大做优企业上市后备库。

实施“专班制”和“服务秘书制”,邀请专家为拟上市企业问诊把脉,指导企业科学选择上市路径,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多元化方式做强主业,提升质量,借助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2023年

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申报企业3家,辅导备案企业8家,为10家(次)企业拨付上市补贴1355万元,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238.9亿元。


在金融服务上提质效

大连金融业主动担当作为,市金融发展局会同驻连金融管理部门、全市各金融机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融入大连振兴发展战略,出台《大连市促进企业融资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 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做优融资服务“政策包”,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激发信贷供给积极性。

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三张清单”(授权清单、授信清单、尽职免责清单)工作机制。

构建“快审快贷”“限时办结”“绿色审批通道”,创新推出“科创贷”“信用快贷”“善担贷”等特色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

编发《个体工商户金融产品手册》,上线“掌连金融”一站式掌上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平台,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持续发挥5家“首贷中心”和42家首贷服务站功能,推动我市首家“续贷中心”成功落户金普新区,为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融资服务,累计有1875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首贷中心”获得贷款14.1亿元;3家小微企业通过“续贷中心”获得“过桥”资金2600万元。

多措并举之下,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实体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



下一步,市金融发展局将会同金融管理部门深入落实国家八部委出台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要求,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畅通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效路径。

推进政银企深度精准对接,定期组织金融产品发布会,有效发挥债委会、联合授信委员会作用,打出融资对接“组合拳”,提升融资服务精准度和覆盖面。

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

印发普惠金融实施方案,组织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提升服务、降低利率,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信分险作用,扩大民营小微信用贷款规模,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沪深北三大证券交易所大连基地作用,做好企业上市、融资服务,坚持“随报随审随拨”原则,兑现企业上市补贴政策。


大连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 秦强

全力构建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

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我市始终坚持把海洋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重大产业项目为载体,以延链、补链、强链为路径,加快“老字号”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原字号”海洋产业深度开发,推进“新字号”海洋产业培育壮大。以创新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数字经济赋能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造“5+5+3”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即:培育壮大5个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优化提升5个传统优势海洋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3个现代海洋服务业(港航服务业、海洋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


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加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及相关产业,提高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积极推进海水氢能源开发利用,壮大海洋新能源产业规模。

提高关键装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主力海工装备、渔业设施装备、新型海洋装备,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推动海水淡化项目,统一配置并稳步提升淡化海水资源规模,支持反渗透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工艺技术研发转化。

积极搭建海洋生物创新平台,加快海洋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产业集群。开展海洋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与产业化,打造海洋新材料产业链。

升级海洋传统产业

推动海洋渔业“深蓝”,建设深远海智能绿色养殖设施、养殖休闲观光综合性平台,探索合作建设大型养殖工船,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

加快产能调整、转型转产与技术创新,保持大型船舶设计总装能力的国内领先水平,持续拓展高技术船舶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挖掘海洋生态、海洋历史、海洋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推进海洋化工业相关技术研发,推动海洋化工业向多品种、精细化、系列化、大化工方向发展,延长海洋化工产业链,推动海洋化工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依托全市优越的港口条件与区位优势,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拓展功能、创新体制、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海洋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东北亚重要的港航物流业枢纽。



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

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构建现代化国际港口航运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优化海洋金融信贷投向和结构,拓宽涉海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海洋金融发展业态和模式,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海洋金融服务高地。

弘扬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化,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品牌,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旅游业融合发展。


赋能海洋科技创新

开展科技兴海行动,实施“揭榜挂帅”计划。在年度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中将“海洋经济”领域作为重点方向单独列出。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海洋领域基础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并在“揭榜挂帅”和重点科技研发项目中进行重点支持。

深入实施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实现重点和优势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创新人才团队引育、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深化海洋领域技术开放合作等行动。

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贾冰凌
 
改革土地

供应方式和权能配置

满足多元化土地需求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既是确保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重要基础。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是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基础,2024年市自然资源局将在土地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保障能力,改革土地供应方式和权能配置,以满足工业因门类多、市场主体多、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的多元化土地需求。



一是健全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应体系,支持工业企业选择适宜的用地方式,此举有利于合理降低工业企业的一次性取得成本,解决项目落地难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项目用地难题,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供应机制与企业市场投资需求匹配度。

二是实行地价鼓励支持政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机制转变。2024年将针对不同年期、不同供应方式,在遵循成本底线要求下,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定价机制。

在不同供应方式折算到最高年期土地价格基本均衡的前提下,明确工业用地的价格不得低于工业用地的成本价,同时明确工业用地的成本价可以采取片区内不同用途土地面积或土地价格占比分摊计算。采取长期租赁的工业项目,如租赁期间租金不调整,可按不低于该宗地50年工业用地出让评估价格的2%确定年租金标底;如租金调整,可按该宗地50年工业用地出让评估价格的2%确定首期年租金标底,租金调整周期不得低于5年,同时明确租金涨幅的标准不得高于上期租金的10%。此举可以让企业对土地租赁价格形成稳定预期,更放心地将有限资金用到工业生产中。


 
今年,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执行已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推动工业企业提高用地效率。

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新闻发言人 夏宏杰

优化引人留才服务

大力吸引聚集人才

市人社局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聚焦“六个建设”目标任务,持续提供优质的政策、服务、环境供给,大力吸引集聚人才。

强化政策引领

加快实施兴辽、兴连英才计划,指导重点科研单位争取国家级科创平台资助、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奖励,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持续落实加强新时代大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条举措,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完整闭环。选拔推荐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紧抓项目驱动

开发高校毕业生“万岗计划”岗位7万个、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岗位5300个,做到见习岗位“随要随有”、见习人员“随有随上”;实施“三支一扶”和优秀高校毕业生“辽宁行”“一圈一带两区行”计划,吸引青年学子留连来连。

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2万名以上;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新增600名以上。


激发平台活力

以平台为抓手,推荐申报国家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站),建设专家服务基地、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持续提升集聚和培育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效能。

以竞赛为引领,积极组织备战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高质量承办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高标准举办第十四届大连市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升级服务保障

近期将举办第二十届市创业就业博览会,集聚更多创业就业资源,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全年组织春、夏、秋3季大型招聘会,开展“我爱大连·就选大连”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100场,扩大“人才大篷车”引才荐才效应。

建立实名制台账,加强帮扶对接,“一人一策”提供就业岗位和个性服务,确保9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前实现就业。举办第七届“大连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与高端发展峰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引才留才服务,构建人力资源集聚优势。

来源:大连发布

0411-62665391